《铸剑“闯天涯”》
来源: | 作者:zhuoshidj | 发布时间: 2021-03-22 | 61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卓树平:1977年出生,浙江龙泉人,龙泉市首席技师,丽水市金牌技师,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龙泉宝剑锻制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,浙江省工艺美术先锋人物,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,浙江省“宝剑锻制技艺”专业委员会会员,龙泉市宝剑行业协会会员,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。


凤鸣剑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

 

龙泉,因剑得名。相传,春秋战国时期,铸剑大师欧冶子在龙泉铸得三把绝世宝剑,并将其中一把名为“龙渊”的剑作为地名,后来改名为“龙泉”。龙泉宝剑至今已传承了二千六百多年,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宝剑人。



筑梦缘起

卓树平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龙泉人。要说和宝剑的缘分,那还得从他的小学时代说起。

卓树平家共有兄弟姐妹12人,大哥很年轻时就早早地帮助父亲分担生活的重担。他刚上小学那年,大哥在家里支起一个打铁铺。每一天,当属欣赏大哥“铁水打花”的表演最快乐。那绚烂缤纷的铁花不仅飞进他小小的心里,更飞进了他甜甜的梦里。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打出如此神气的铁花。

后来,大哥进入龙泉宝剑厂成为一名铸剑师。记得有一次,大哥让卓树平在工厂里观看他打宝剑。当时卓树平可还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,为了目睹一块铁皮如何在大哥的捶打下脱胎换骨,他使劲耐住好动的性子,静静地坐在一旁仔细观摩。不曾想,这一坐就是就是整整一天。那天吃晚饭时,大哥从兜里掏出一把玲珑的小短剑送给他,大哥说这是应当奖励的。当时卓树平别提有多兴奋了,就是这把小短剑割开了他梦想的一角,成了他童年最珍贵的礼物,并一直珍藏到今天……


2016作品《泠风》在“2016中国工艺美术大

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”中荣获金奖


德艺双修

在龙泉,青瓷和宝剑是两大特色,业界氛围浓郁。在大哥的带领下,二哥和卓树平相继投入铸剑洪流中。1994年,18岁的卓树平开始正式学习龙泉宝剑煅制技术。也许天生就是块打宝剑的料,他悟性颇佳,自身韧劲好,气力大,上手快。铁块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气,他铸造出来的宝剑独具一格,使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,名声就这样传播了开去。

2005年,卓树平跟随铸剑大师郑国荣先生熏陶学习。师傅多年的言传身教,师兄弟间的切磋探讨,不仅使他领悟到了宝剑制作的奥妙,更启发了他在铸剑工艺与文化内涵上的融合交互。一把宝剑如果不注入文化的意义就是普通的铁制品。为了构思每一把符合主题的宝剑作品,他常常和师傅交心,也每每走进各个城市的博物馆,向前辈学习,向历史请教,向经典致敬。


2018年10月作品《古汉剑》在第二十届西

湖国际博览会“光大银行.紫光杯”获得银奖



直至今天,师傅的叮咛时常回响耳畔:“要想打好宝剑,必须先学会做人。”可以说这对他一生的职业观起到了决定性影响。回观铸剑历程,他有过许多次生财的机会,但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”那些可能破坏正义与公道的财路,他从不踏入。即使最落寞的时候,他依然坚守传统锻造工艺。他认为真正能让宝剑生辉的是铸剑人心中的那份勇气与真诚!


2019年11月作品《君王汉剑》在2019年

全国刀剑手工技艺大赛上荣获三等奖


天道酬勤

梅花香自苦寒来,宝剑锋从磨砺出。之所以今天在业内一再被肯定,这和他勤奋好学,刻苦钻研不无关系。他不喜欢模仿他人,更不喜欢复制自己。他职业的成就感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迭代更新。

有人问如何捕捉灵感。灵感这东西来去迅速,只在念头闪过那一刻。卓树平的灵感多出现在夜半三更,这个时候“热爱”好似主宰了梦境中的他,立刻提拉着他摸向家门口锻造坊的小门。从月华泻地到鸡鸣晓月,他驰骋于自己的遐想空间里,如痴如醉。他一个人默默地对着图纸、铁砂反复比划、不断推敲。卓树平爱人总是戏谑说,宝剑就是他的魂魄。这又何尝不是呢?看到纹饰巧致、韵味别样的亲手打出的宝剑得到客户认可,一种强烈的获得感直抵心灵,这就是最真实的内在驱动力。

2020  作品《盛世唐剑》荣获2020年中国(杭州)工

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“神工杯”创意设计制作大赛金奖


酒香不怕巷子深,卓树平几乎很少宣传自己的作品,也很少运营销路。但他的客源非常稳定,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慕名上门私人定制。客户的信任托付,定当全力以赴。从接单到交货,从酝酿到试错再到成型,通常需要花上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。每一锤每一炼飞溅起的铁水灼烧在手上、身上、额头上,他却已渐渐感觉不到疼痛,反倒有些光荣,这些都是他为梦想拼搏留下的功勋章!

回望过往,儿时最初的梦想之光,始终环照在卓树平生命的每一段追逐之路。展望未来,余生,他哪都不去,就在龙泉铸剑“闯天涯”!